篤思躬行:初中史料實證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李然
[日期:2022-05-19] | 作者:歷史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史料是“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有證據流傳至今日者也 ” 。史學便是史料學。
伴隨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出,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歷史味道越來越濃,大多數教師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運用史料教學。
但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實施也存在一些誤區:
1.關于教學中史料“量”的控制。
史料大量堆砌:依據“孤證不立原則”,比如實證統一問題:鴉片戰爭爆發前,鴉片走私與研讀泛濫的問題。同類史料反復“出鏡”;這樣也會加重學生的負擔:讓歷史課成為“史料解析課”,課堂乏味,學生沒有時間進行深度思考;課堂教學的拖沓:時時是史料,處處在分析,反而重點不突出,這也就是“范史料化”。所以史料的選擇并非多多益善,要避免把有趣精彩的歷史課,上成了滿堂灌的“史料分析課”。
2.教學中史料“度”的把握。
在七年級上學期,通過史料研讀了解漢武帝實現鹽鐵官營的原因:如果直接選擇《史記》原文史料,未考慮初一孩子文言閱讀能力有限,史料中的繁難字詞,即使有注解,也容易讓學生望而卻步,成為學生史料理解的攔路虎,從而打擊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3. 教學中史料“衡”的途徑。
第一種現象:史料選擇“以假亂真”,史料分析“斷章取義”。發表于《歷史教學問題》中的一篇文章:湯因比真的愿意生活在宋朝嗎? 一則訛傳引發的教學思考。一針見血地我們日常教學中對于對于史料的“拿來主義”,往往不對史料來源進行甄別。除此之外,史料運用過程中,也存在:單純為了印證結論、無效史料、孤證定說、史論脫節、敘述分類等常見問題。
下一條:微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