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著中汲取激活歷史課堂的智慧(轉載)
[日期:2023-10-17] | 作者:歷史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從史著中汲取激活歷史課堂的智慧
浙江省平湖市當湖高級中學 盧曉華
《中學歷史教學》2023年第9期發表
摘要:歷史學家的養成與進階之路是一個從過去世界的重構到理論與范式建構的過程。這個過程離不開歷史學家的敏銳的視角、史料的研讀與個性化創見的表達。歷史教科書就是一大批歷史學家集體認識的智慧結晶。歷史教學需要歷史教師應處理好學界公認的史學研究成果與中學歷史教學的關系,關注學術熱點與教材教學的關聯度。對于學術界的史學研究成果,要有自己的認識和判斷,要把教材觀點作為教師教學中吸納學界公認的學術成果的標準之一。本文以《宋仁宗:共治時代》一書的研讀為例,談談教師如何借助史著幫助學生形成專家思維,提升歷史課堂的含金量。
關鍵詞:專家思維 歷史課堂 核心素養
歷史課堂是很容易讓學生昏昏欲睡的,如果老師一直照本宣張,抽背默寫的話。如何讓歷史課堂煥發活力?這一點可以向優秀的歷史著作學習,史學家是用專家思維重構歷史。繁雜的史實經過史學家抽絲剝繭、去偽存真的編撰變成了一幅幅絢麗的歷史畫卷,卷中人似乎都活過來了,讓讀者能跨越千年,走進歷史人物的世界,這些技能都是歷史老師應該總結并嘗試在課堂運用的。下面就以宋史專家吳鉤的《宋仁宗:共治時代》(以下簡稱“吳著”)一書為例,談談研讀史著對激活歷史課堂的啟發。
-
歷史課堂應像史著那樣具有問題意識
吳鉤是個有問題意識的學者,他首先指出宋仁宗是一位在位時間很長、存在感極低的皇帝,然后給出一張宋仁宗在位期間杰出人物名單,還有宋仁宗去世后,不僅士大夫、軍民婦孺沉痛悼念,連遼國上下“皆聚哭”的史實。再發問“一個庸常君主御宇的時代,為什么會涌現出如此之多的杰出人物?”“那個時代的人為什么會如此深情地悼念、紀念、懷念一位庸常的君主?”這種先抑后揚的手法很能激發讀者的思考,值得老師借鑒。老師應該讓學生帶著問題意識批判性地閱讀教材。比如,高中歷史教材對宋代中央政制的描述:為分散機構權力,在中央,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由此,宋朝是一個皇權加強,相權削弱的專制王朝,好像已經蓋棺定論了。那么問題在哪里呢?有個基本史實是宋代權相輩出,王安石、蔡京、秦檜、韓侂胄、史彌遠、賈似道等等??磥硭未]有很好地解決宰相擅權的問題,倒是君權受到了有效限制。多讀史著就能幫助師生解決類似的疑惑。
事實上,仁宗朝一切都不得違背祖宗法(即由一系列先帝故事、習慣法、慣例、故典組成),皇帝不能為所欲為。“吳著”中提供了很多例子說明這種情況,老師若能有選擇地編排引入課堂,啟發學生探究,將有助于拓展學習的深廣度。例如:
材料1 這是宋仁宗朝最庸碌無為的一屆政府。宰相王隨已有六十五歲高齡,疾病纏身,才具庸劣,拜相沒幾天,便請了病假,仁宗準許他五日一次早朝,每天赴中書視事;另一位宰相陳堯佐倒不是昏庸之人,但他年紀更大,已七十五歲,老眼昏花。時人遂有“中書翻為養病坊”之譏。不但宰相是老人,知樞密院事盛度亦年屆七十,參知政事韓億與石中立均六十五歲。石中立有文才,人很幽默,擅長講冷笑話,如果進教坊當伶官,演滑稽戲,應該非常出色,“若參決大政,則誠非所長”。只有五十歲的參知政事程琳還算年富力強。若稱這屆政府為“老人政府”,是恰如其分的。仁宗本人卻沒有趁宰相昏老之機,削宰相之權、親攬政務的打算,朝中大小事務依然委任宰執團隊議決。
——吳鉤:《宋仁宗:共治時代》
材料2 宋仁宗說:“屢有人言朕少斷。非不欲處分,蓋緣國家動有祖宗故事,茍或出令,未合憲度,便成過失。以此須經大臣論議而行。臺諫官見有未便,但言來,不憚追改也?!?/span>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十之一
設問:宋仁宗為何沒有趁宰相昏老之機,削宰相之權、親攬政務?
說明:“祖宗故事”是既定之制度,君主亦不能不遵守,若不遵成法,便是過失,而且執政大臣與臺諫官也會逼著君權在合乎法度與慣例的軌道上運行,不可越雷池一步。由此看來,仁宗即便有專斷之心,恐怕也不能如愿。北宋決策方式的理性成分可見一斑。難怪吳鉤在著作最后感嘆:宋朝之后,由于改朝換代,“仁祖之法”失去了政治效力。晚清的立憲派士紳一直想說服清廷實行“君主立憲”,但終究失敗。我有時候忍不住會想:如果將清朝換成宋朝,“君主立憲”的轉型也許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現代史學并不“重現”過去,而是帶著問題意識“重構”過去。提問題的方式與能力,反映出史家的眼界與見識。同理,歷史課堂的特色與魅力也在于老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不同表現。信息時代的人類,不再為獲取不到信息而煩惱,卻會被海量的信息所苦惱。所以教學更應鼓勵與支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發現,學會篩選,找到真正對成長有價值的東西。
-
歷史課堂應像史著那樣具有實證意識
實證是研究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當歷史學家了解歷史時,他們主要間接地依靠歷代遺留下來的各種歷史資料。歷史資料的使用不僅是探索歷史的重要方法,也是理解歷史和解釋歷史能力的重要表現。歷史資料的修訂已成為歷史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特殊技能。所以,史料實證被提到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位置。如何增強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與能力?“吳著”中大量歷史人物的活動都是通過史料勾連的,讓讀者在一段段史料情境中把握歷史事件的原委,而不是由作者來轉述。例如宰相陳執中虐殺家中婢女被御史彈劾的事件處理,“吳著”給出了以下幾段史料:
材料3 殿中侍御史趙抃上奏彈劾陳執中:“不學無術,措置顛倒,引用邪佞,招延卜祝,私讎嫌隙,排斥良善,狠愎任情,家聲狼籍”。御史中丞孫抃也彈劾陳執中“務徇私邪,曲為占庇,凡所證逮,悉皆不遣,致使獄官,無由對定,罔然案牘,喑默而罷”。仁宗對知諫院范鎮言:“臺諫官不識體,好言人家私事?!狈舵傉f:“人命至重,臺諫官不可不言,然不可用此進退大臣。進退大臣,當責以職業……為一婢子令國相下獄,于國之體,亦似未便,所以不敢雷同上言?!?/span>
——摘引自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七十八
這幾段史料生動揭示了宋代臺諫制度運行過程。參劾宰相案中,臺官與諫官爭辯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核心在于究竟是否應該因婢女之死罷免當朝宰相。以范鎮為代表的諫官堅持不能“為一婢子令國相下獄”,正是北宋森嚴等級觀念在監察制度中的反映。以趙抃為代表的御史不畏強權、鐵面無私,及時彈劾不法官員,體現了宋代臺諫制度的相互監督、相互制約。宰相陳執中因不修身齊家被御史劾罷,對宋代官僚群體具有重要的警誡作用。老師在講解兩宋時期的官員管理時可以參考“吳著”運用史料說話的方法,運用史料設置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上那句干巴巴的表述——“宋朝監察制度的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御史擁有了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span>
從上述君臣對話中還透露出一個歷史細節就是宰相陳執中虐殺家中婢女并不負法律責任。這在今天看來不可思議,不過在北宋前期,法律確實有這樣的規定?!端涡探y·斗訟律》“主殺部曲奴婢”條載:“準律,諸主毆部曲至死者,徒一年,故殺者加一等,其有愆犯決罰致死及過失殺者,各勿論。”《宋刑統》的這一法條抄自《唐律疏議》,其實這也是魏晉—盛唐奴婢賤口制度在北宋前期尚有遺存的體現。等到北宋后期,賤口奴婢制度徹底瓦解,奴婢的生命權才獲得完全保護,那時像陳執中的行為就是死罪。不過這件事還是讓陳執中聲名狼藉,難逃政治彈劾??梢?,史料不僅能夠營造濃郁的歷史氛圍,而且研讀史料能培養學生從字里行間挖掘蛛絲馬跡,進行推理、拓展,從而深化對歷史的認識。歷史老師可借助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力量開發學生感興趣的史料研習的信息平臺,使課堂教學資源更具開放性、共享性,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
歷史課堂應像史著那樣具有個性意識
歷史學家在撰寫史著時是帶著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和眼界的,他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解讀帶有自己的主觀色彩,正因為如此,客觀歷史具有了不同的解釋。正因為不同視角的解讀,歷史才能從故紙堆中“復活”,變得可觸摸、可理解,有味道?!皡侵钡暮芏嗾鹿澏挤从吵鲎髡咭褜⒆约旱乃季w穿越到那個時代,與古人對話,參與對歷史事件的調查,進而形成對那個時代人與事的“同情之理解”。例如,對于慶歷新政的失敗,吳鉤有自己的看法:
宋王朝實行的是一套非常注重“分權與制衡”,同時又具有明顯保守主義傾向的政治體制。臺諫與政府相制相維,構成了宋朝權力制衡機制的重要一環。我們可以看到,慶歷年間,臺諫官對于行政官、執政官的一舉一動,可謂虎視眈眈,行政官、執政官行事稍出差池,立即就遭到臺諫官的彈劾。顯然,這樣一套體制,有利于守成,卻不利于大開大闔的變革。大開大闔的變革往往需要先賦予主持者足夠的集權,如此才不至于處處受掣肘。從這個角度考慮,我們便不難理解熙寧變法時王安石為什么要鼓動宋神宗乾綱獨斷,為什么要先置立一個凌駕于中書門下之上的制置三司條例司,又為什么要設法引支持變法的新人進入臺諫。
而在慶歷年間,即便仁宗與范仲淹想放手一搏,但制度終究會讓他們束手束腳。更何況,仁宗并不是一名具有殺伐決斷魄力的雄主,相反,他優柔寡斷,雖然親擢范仲淹、富弼等生力軍執政,想要“干一票大的”,但當反對的聲音越來越響時,他又動搖了。慶歷新政草草而終,是可以想象的。
史學家這類言之有據又頗具獨特眼光的看法是最可貴的“新知”,也是歷史教師最缺乏的。歷史教師的語言本該是或睿智、或幽默、或詩意、或通俗易懂,總之各不相同的。然而現在不知道什么原因,不少歷史教師只會重復教科書上那幾句,連把自己的歷史理解說出來的勇氣都沒有。而教科書往往存在語焉不詳的缺憾,例如關于慶歷新政失敗的原因,僅有寥寥幾句:“但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僅推行了一年多?!?/span>試想這樣的表述能讓學生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能有什么深度理解?能有什么學習興趣?曾幾何時,歷史教學變成了把教科書上的文字符號傳遞給學生的機械活動,毫無人性的光輝與智慧的火花。
課堂要以生為本,那么老師就要顧及學生的感受、思維特征和需求,構建有人的歷史課堂。為此,歷史老師應多多研讀史著,學習專家思維,提升歷史研究能力,并結合課堂實際加以利用,激發學生思考。以宋史而言,筆者希望,經過老師精選相關史著資料創設問題情境,學生的大概念能得以構建,核心素養能得以落實。至于檢驗教學效果的標準,可以是讓學生列舉已知的古代中國史上的“盛世”,學生能在“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之外說出“宋仁宗時代等?;蛘咦寣W生總結宋朝的時代特征,學生的回答除了“積貧積弱、中央集權加強”,還能有“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完善成熟的諫議制度”之類更豐富的內容。相信通過長期堅持,這樣的教學定能激發學習內驅力,創新生發出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