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目標及其生成
[日期:2017-03-01] | 作者:歷史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解析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具體化、個別化與情景化----課程目標解析(一)
課程目標是課程的內在要素,是指每一門課程實施所應達到的學生素質發展的基本質量規格或標準?!毒C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實驗稿)》指出,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是:“發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與交流的能力,發展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具體目標包括:增進學生對自然的了解與認識,逐步形成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和能力;主動積極地參與社會和服務社會,增進對社會的了解與認識,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并形成社會責任感;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術,具有自我認識能力,養成負責任的生活態度;發展主動獲得知識和信息的能力,養成主動探究的態度,了解并學習運用問題解決的基本方法;發展信息素養和技術素養、探究能力和創造精神?!睉撜f,這一目標是比較全面的,是對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所提出的一種“普遍性取向”的課程目標,對指導綱要的設計而言,目標的表述是合理的。但對課程實施而言,這一課程目標還需要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加以具體化、個別化和情景化。否則,課程實施過程中會存在目標不落實,或目標表層化的局限性。
一、超越“普遍性目標”取向
在特定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實施過程中,課程目標的設計與達成有個具體化、個別化和情景化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再度設計的過程,也是學生在課程實施中目標分步達成的過程。如果在實施過程中僅僅有“普遍性取向”的活動目標設計,或者學生所理解的課程目標僅僅是一些宏觀的設計,那么,學生在一個活動主題的實施過程中所達成的所獲也往往是籠統的、模糊的。難怪經常聽到學生在總結交流階段說:“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我們獲得了書本上難以獲得的東西”。如果你進一步追問學生:究竟獲得了那些書本上難以獲得的東西?他們往往會無言以對,或者不知道究竟具體有哪些收獲。這種狀況存在的原因之一便是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目標過于寬泛、過于籠統、目標不具體。
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的“普遍性目標”取向,是指在活動目標設計時僅僅提出總體目標要求的現象。如在不同活動主題的目標設計中提出:“本活動主題的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這種目標設計就是一種“普遍性目標”取向。實施過程中的“普遍性目標”取向僅僅把活動的根本原則、指導思想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價值作為具體活動主題的目標,容易導致活動目標的不清晰、不具體,導致目標泛化?!毒C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所提出的課程目標,更接近于“普遍性目標”,它是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價值和目標的一種總體設計。但在具體的活動主題實施中,學校和指導教師需要結合不同的活動主題、活動的內容、活動方式以及活動情景等實際,對不同主題的活動目標進行再度設計,提出具體化的、個別化的、情景化的課程目標。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校本實施過程中,課程目標的具體化、個別化和情景化是超越“普遍性目標”取向的必由之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具體化、個別化和情景化,是由“普遍性目標”走向“行為性目標”、“體驗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的過程。不同活動主題的“行為性目標”,是指在目標設計時,對學生提出可操作、可行為化的活動操作方式要求、能力要求?!绑w驗性目標”是對學生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提出的過程體驗的要求、情感態度變化的要求?!氨憩F性目標”是指對學生提出的個性化發展的要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上說,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基本上屬于行為性目標、生成性目標、體驗性目標。在不同的活動主題中,只有“普遍性目標”的設計和籠統的目標要求,是不利于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有效性的。
二、綜合實踐活動目標的具體化、個別化和情景化的策略
(一)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整體性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具有內在的整體性,它既包括認知層面的目標,如知識與技能目標,也有過程與方法層面的目標,還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的目標。在具體的活動主題實施過程中,學校和指導教師在目標設計時,要保證學生在三個目標緯度都具體性的目標要求。
在知識與技能目標方面,任何一個活動主題都必須保證使學生活動對與活動主題有關的事物、現象的科學認識,引導學生在開放的實踐學習中自主獲得新知識。這些知識不是局限在某一特定學科課程的知識體系中。當然,綜合實踐活動的認知目標不是以獲得體系化的書本知識為首要目的。綜合實踐活動不是“無知”的課程,不是純粹感性的課程。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每個活動主題的實施,都應該使學生了解、經歷甚至初步學會某些問題解決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的方法意識和科學意識。比如,調查研究與訪問、實驗研究與觀察、設計與制作、參與與服務等。不僅僅對學生提出方法的要求,而且要引導學生經歷不同方法的基本操作要領。正是基于此考慮,本網站最近有意識地為老師們提供了問題解決方法的指導要領。我們始終覺得,“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核心目標,如果脫離了問題解決方法的體驗和經歷,缺乏方法意識和方法規范,是不可能真正有效達成的。所以,在每一個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活動目標”設計中,指導教師應對學生提出具體的“方法要求”,比如:武漢市第四十九中學學生實施的“關于農民工子女上學難的研究與思考”主題的活動目標中提出:“通過本主題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并經歷制定活動方案的要領、初步了解并經歷制定調查問卷的方法、問卷數據統計與分析的基本方法”,等等。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是活動主題目標設計中極易表層化、“普遍”化的一個目標緯度。在活動主題目標設計中,應結合具體的活動主題,引導學生形成與之有關的基本看法和價值觀念。
(二)突出任務取向和目標的可操作性
如果一個活動主題的目標沒有具體的任務支持和行為表現,缺乏可操作性、不可觀測,那說明主題活動的目標存在著目標“普遍化”和目標的有效性低的危險。課程目標在實施過程中的表層化和普遍性取向,是實施有效性較低的一種表征。要做到綜合實踐活動目標的具體化、情景化和個別化,需要讓學生明確在活動實施的不同階段的具體任務,以“任務取向”和“角色職責”來達成體驗性目標。對活動的不同情境下學生應該完成的任務和動作,來實現目標的情景化。比如:在??谀承嵤┑摹皬U舊電池的處理”主題活動中,提出了這樣的具體目標:“每個小組成員應搜集五篇以上的相關文獻;搜集三種以上的廢舊電池;提出廢舊電池對環境影響的三個觀點;每人字少提出一條處理廢舊電池的建議或方案”。
體驗性目標一定是過程性的目標,行為性目標一定是可操作性的目標,具體化的目標一定是情景化的目標。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課程目標的具體化、個別化和情景化及其實現程度。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校本開發、教師的有效指導,以及學生活動過程的管理,應增強課程目標意識。為了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整體性,學校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整個學段開展不同問題領域的主題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類型與層次--課程目標解析(二)
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課程相比較,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不是建立在體系化的課程內容基礎之上的。在課程標準中,學科課程的具體課程目標總是以“內容標準”的形式呈現的,或者課程的具體目標總是與課程內容相伴而生的。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具體目標則不是與體系化的課程內容相伴隨,因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具有獨特性,它沒有體系化的課程內容,綜合實踐活動真實的課程內容其實就是學生活動的主題。但這并不能否定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所具有的內在體系。在校本開發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課程目標的類型、層次及其整體性的設計是極易忽視的重要問題。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內在結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內在結構包括課程目標的類型結構和層次結構兩個方面。其課程目標的類型結構是指對學生在該課程學習經歷中的應達到的具體的素質領域及其相互關系,其層次結構是指各種具體素質領域目標的不同發展水平及其相互關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具有內在結構。有結構的目標設計及其實現,有利于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有效性,有利于保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可持續性”。
不同學段、不同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應有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課程目標。如果校本開發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中,課程目標缺乏層次性分析和類型分解,容易使教師和學生覺得:綜合實踐活動在不同學段和不同年級的實施中是完全可以重復的。目標缺乏層次性,缺乏對課程目標類型的分解,容易導致學生在實施過程中的“興趣衰減”。如果缺失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課程目標,那么,對學生來說,不同活動主題的實施過程就變成了活動方式的簡單重復。要保證綜合實踐活動的“可持續性”,基本前提是保證課程目標的層次性。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類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類型是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對學生不同素質領域發展的基本要求。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要在一兩次主題活動中,是難以完全達成的。綜合實踐活動不同類型的目標需要在不同學段的不同主題活動中分類實現,或在不同主題活動中分類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類型結構是由不同維度的課程目標構成的。
美國《應用學習標準》就規定了五個類型的課程目標:1)五個領域的目標,即A1 問題解決;A2 交流的手段與技巧;A3 信息手段與技巧;A4 學習與自我管理手段與技巧;A5 與他人合作的手段與技巧。2)九大能力,即(1)收集、分析、整理信息;(2)交流思想和信息;(3)安排和組織資源;(4)與他人共同工作和從事集體工作;(5)解決問題;(6)使用數學思想和技巧;(7)使用技術;(8)隨時根據需求進行學與教;(9)理解和設計(生產)系統。
日本廣島縣教育廳制定的綜合學習時間(即2003年更名的綜合活動學習課程)的實施規劃中把該課程的目標分成以下不同的類型:1.信息處理技術·能力,包括運用計算機的基本技術與能力、信息的收集與處理能力、分析和選用適當的信息、運用概念圖式整理與表述信息;2.表現的技術與能力,包括運用寫作、繪畫等多種方式靈活地表達、具有個性的表達、問題解決過程中合理地表述觀點、應用本人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并適當加以區分;3.內容·思考·判斷能力,包括自主地提出活動課題、論理的合理性、課題設計的明確性、內容的適切性、深入地分析課題的意義、學會運用問題解決的基本方法;4.興趣、關心與態度,包括興趣與意念的發展、活動的參與程度、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參與活動的評價、自主學習與自我反省,以及自信心的增強。
在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校本實施過程中,學校應結合學校獨特的辦學理念和學生發展目標的校本設計,明確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類型。一般來說,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可分為認知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等不同類型。認知與技能目標,可以包括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與交流的能力等具體類型。每一個具體類型的目標還可以進一步分解,如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可分解為文獻搜集的方法與技術,數據的統計、整理與分析;信息發布的方式等具體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可設計如下類型的具體目標:提出問題的能力、規劃能力、各種問題解決方法的運用能力(如調查研究與訪問、實驗研究與觀察、設計與制作、參與與服務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可以分為基本的思想意識、良好的個性品質等不同類型。在基本的思想意識方面,主要包括環保意識、資源意識、人本意識、社會責任感、合作意識等等。對于不同類型的課程目標,學校在研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方案中,要初步預設本課程目標的類型結構,保證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經歷中,獲得多方面的發展。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層次性
課程目標的層次性,是指課程實施對不同年段、不同年級學生在課程實施中的不同程度的要求。同一類型的課程目標,在小學、初中,以及在某一學段中不同年級的課程實施中,應有不同水平程度的要求。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同樣涉及目標的程度差異問題。盡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許多類型目標在不同年級難以作出明確的水平差異規定,但至少在不同學段還是應有目標水平的不同要求。
美國《應用學習標準》中關于課程目標的設計,就對五個目標領域的分學段、分年級提出了不同程度的目標要求。我國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也提出了小學、初中兩個學段的具體目標要求。但從總體上看,目標還過于寬泛和籠統。這就要求學校在校本實施的過程中,對不同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提出不同程度的目標要求,比如在問題的深刻性、主題的廣度、創新性,以及對方法的規范性和技術要求等方面,由小學中段(3-4年級)到小學高段(5-6年級),再到初中階段(7-9年級)應有發展程度的差異。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層次性問題,還涉及活動主題對學生的挑戰性問題。如果僅僅是學生在實施過程中僅僅憑借做點表面的討論、形式化的實踐操作就能完成活動任務,活動過程對學生的能力、思維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挑戰性,這種活動主題對學生來說,既缺乏有效性的影響,有缺乏可持續性的過程。
二、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實施中的價值選擇與目標設計
綜合實踐活動是最能體現校本化理念的一門課程。校本化的課程實施,必然需要兩個基本前提:一是學校特有的教育理念和辦學理念的滲透,二是課程價值選擇和目標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校本開發,需要以學校的辦學理念、教育理念,以及對學生發展規律的理解為基礎。學校試圖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實現學生哪些領域的素質發展,達到什么程度,不同學段和不同年級學生素質發展的側重點是什么,這些問題都是校本開發時應明確回答的基本問題。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問題,實質是課程實施中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問題。學校為什么要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對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何在?對學生的發展規律意味著什么?這些問題是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核心問題。從根本上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在地蘊涵著新的學生發展觀和學習觀。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首先依賴于系統的書本知識的習得,但以書本知識的傳遞為主的課堂教學并不是對學生發展惟一有價值的渠道,不僅如此,單一的書本知識的教學是有局限的。全面發展觀要求以全面發展的教育為基本方式。作為學生發展過程的學習,也應該是多維的、多向度的、多渠道的。實際上,學生的發展過程和學習過程面對的間接經驗系統和直接經驗兩大系統。直接經驗系統的豐富、發展、提升與意義轉化,是純粹的課堂知識教學難以實現的。正是從此意義上,杜威認為,“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與改組”?;趯嵺`的學習、體驗的學習、交往的學習、探究的學習,是對經驗的改造與改組具有其他學習方式不可替代的發展價值。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開發,客觀地要求學校管理者和廣大教師切實轉變學生發展觀和學習觀。
綜合實踐活動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課程目標的設計,是學?!毒C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中的重要內容。中小學要以學??茖W的辦學理念和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類型分解、層次分析,建立校本化的課程目標體系。這是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有效性的重要保證。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能力目標----課程目標解析(三)
國務院批準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納入到國家科技發展與創新型國家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配套政策,其根本原因是綜合實踐活動對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作用,及其在基礎教育階段建構創新性人才培養體系的價值。作為一種體驗性的、實踐性的、綜合性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在課程目標上,具有比較突出的能力目標取向。所謂課程目標的能力取向,是指課程實施對發展學生能力的重視,把發展學生各種能力作為核心目標。從總體上看,綜合實踐活動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但在實施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說“通過某某主題活動,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來表達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能力目標的預設,而需要明確地提出發展學生哪些能力、分解為哪些類型和層次,在不同的活動主題實施中,要達到哪些質性的要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能力目標的清晰設計和有效達成,直接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應切實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能力目標的維度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能力目標不僅涉及認知領域的能力,而且涉及綜合能力。從總體上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能力目標不是單一維度的,而是多維度的,多維度的能力目標,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多樣性的內在要求。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目標主要體現在認知與思維能力、操作與問題解決能力、交往與社會活動等維度。
1.認知與思維能力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認知與問題解決領域的目標,直接指向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品質的能力,可分為以下具體層面的能力。
(1)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開放的學習情境中,搜集處理信息是是問題解決的基本途徑、基本方式。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實施和學生學習過程,要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具體包括:搜集第一手資料的能力;整理和利用各種信息或資料的能力;呈現、表達各種信息的能力等方面。
(2)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獲取知識是學習的基本任務和目標之一。盡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不以獲得系統的書本知識為目的,但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自主獲取知識,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正確認識,是綜合實踐活動認知目標的一個方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是一種“無知”的課程。
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具體包括:提煉觀點,形成見解的能力;整合知識,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的能力;區分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的能力;運用概念表述自己見解的能力等方面。
(3)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良好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目標,是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基石。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將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目標具體分解和落實到主題活動的操作過程之中。
一般來說,創造性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目標具體包括: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分析能力與綜合能力、歸納能力與演繹能力、系統化與綜合化能力等;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合理地表述問題與分解問題的能力,如把握問題實質的能力、分解問題的基本要素的能力、建立問題的分析框架的能力、將問題表述為可操作的研究課題的能力等。
2.操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目標
實踐能力的核心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種實踐性學習活動,發展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利用工具和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本課程的核心目標之一。
(1)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其核心目標要素是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具體包括以下方面:運用問題解決的基本科學方法的能力,如調查研究與訪問的能力、實驗研究與觀察的能力、參與與服務的能力等;運用數學思想和技巧的能力,如數理統計的能力;發現問題解決策略的能力,如策略選擇的能力等。
(2)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在實際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安排和組織資源的能力;使用工具和技術的能力;設計與制作的能力,如設計與生產一個系統的能力等;發明創造的能力等。
3.交往與社會活動的能力目標
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需要處理好多種關系,參與多樣性的社會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社會關系、社會活動的結構,學會參與社會生活,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和共同工作,發展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這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達成的重要實踐能力目標。交往與社會活動的能力目標涉及人際技能目標、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等目標范疇。
(1)規劃能力
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準備階段,要注重發展學生的規劃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制定活動方案、制定可行性強的實踐性學習活動方案或計劃。在制定活動方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規劃能力。
(2)協調能力
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處理好同學之間、活動場景中不同部門的人員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協調人際關系的能力、和解沖突能力。
(3)交往能力
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和共同工作的能力,即學會交往、學會合作,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目標。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要有目的地發展學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識和能力,認知自我以及與他人有效溝通的能力等。
(4)管理能力
在實踐活動以及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管理與自我管理,發展學生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等。美國應用學習標準中就明確地提出了管理與自我服務的能力這一維度的課程目標。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能力目標達成中應注意的問題
可以說,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能力取向”的課程,這也許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在課程目標上最本質的區別之一??陀^地講,能力發展問題一直是我國基礎教育中課程實施的難點問題。其“難”在何處?我覺得最突出的一定就是“能力目標游離”,即課程實施中的能力培養是個沒有規范和基本常規的問題,不僅缺乏清晰的系統化、階梯型的能力目標設計,而且缺乏能力目標的評價方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如果如同許多學科課程那樣,呈現出“能力目標游離”的局限,那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也許會就全部喪失。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實現能力目標,應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1.能力目標應與活動過程中的任務取向相關聯
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目標不是通過教師的講授達到的,而是通過學生的實踐過程達成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能力目標在目標的性質上屬于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因此,在每個活動主題的實施過程中,應該將各種能力目標與學生活動的具體任務向關聯,引導學生通過完成活動任務,以行動來達成能力目標。
2.注重能力目標的校本開發
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目標,在不同的活動主題中具有不同的能力目標要素和發展水平。從實施層面上說,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達成是非常校本化、主題化的過程,學校應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不同類型的活動主題,進行能力目標的校本設計和開發,引導所有學生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習經歷,各種能力得到促進和發展。學校在進行能力目標開發與預設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經歷不同性質活動主題的學習過程,以實現學生能力的結構性發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情意目標----課程目標解析(四)
引導學生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任務。社會活動和社會交往是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重要基礎,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學生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和社會交往,為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態度的發展提供了一個不同于學科學習的重要途徑。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目標。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要注重情意目標的實現。
一、綜合實踐活動情意領域的目標維度
情意領域目標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目標維度。情意領域目標往往具有內隱性特征,一般來說,主要涉及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思想意識和個性品質等方面的發展水平。學校和指導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以及在各種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實施過程中,應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在情意領域方面得到充分發展。
1.情感體驗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的一種開放性的學習活動,是一種實踐學習方式或學習活動。在不同的活動主題實踐過程中,學生往往會親歷不同的問題情景,接觸不同的人和事務,體驗不同的活動過程和問題解決方法。這些體驗必然會使學生產生“書本上難以獲得的東西”的感受,這些感受大多是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情感體驗。如果指導教師不加以有計劃的引導,那么學生可能真正難以具體說清楚究竟獲得了哪些“書本上難以獲得的東西”。其實,如果說學生通過書本獲得的知識大多是“公共知識”的話,那么,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體驗則是學生的“個人知識”,是一種動態的、體驗性的知識而不是符號性的知識。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經驗性課程、體驗性課程,基于實際情景和實踐過程的情感體驗,是其不可缺失的核心目標。情感體驗目標可分解為三個方面。
(1)理智感體驗
理智感是通過思維過程,克服困難,分析與解決問題,滿足認知領域需要所獲得的一種高級情感體驗。理智感的滿足往往表現為一種獲得成就的情感體驗。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學生理智感體驗是激發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過程的主動性、積極性的重要因素。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指導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問題解決的方法,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體驗并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理智感的獲得與認知與思維能力目標為基礎。在綜合實踐中,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戰勝困難的勇氣,形成開放多元的思維方式,勇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2)道德感體驗
道德感是通過行動所獲得的滿足道德需要的一種高級情感體驗。道德感的體驗往往與處理各種道德關系有關。在識別各種道德關系,正確處理道德關系,通過道德行為和道德意志努力,才能獲得道德感的體驗。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指導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與處理各種具有道德意義的關系,獲得道德感的體驗。從道德關系的角度說,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理解人與環境、人與他人或社會、人與自我的道德關系和道德意義,形成環境道德、社會道德,提升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形成尊重自然、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道德品質;尊重人格,關心社會,承擔責任,具有社會責任感;認識自我,確立自信,完善個性。
(3)美感體驗
美感是人的審美需要得到滿足的一種高級情感體驗。美感體驗與審美需要、審美觀和審美能力有關。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才能獲得審美體驗。
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應在開放的情景中,引導學生辨別美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提高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美、社會美和人性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社會。
2.價值觀目標
人對美丑、善惡、優劣、好壞的判斷,往往取決于其所持有的基本價值觀。從根本上說,價值觀是指導人的行為的一種傾向性,是人作出正確判斷,采取正確行為的思想基礎,是行為的先導因素。綜合實踐活動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使他們在開放的學習活動中,占有人類共享的核心價值觀。價值觀的形成不等于簡單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等于進行道德觀念的灌輸,而是指引導學生形成采取正確行動的思想意識和基本觀念,造就有思想追求的一代新人。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要注重形成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識。譬如環保意識、資源意識;合作意識、參與意識、民主意識、法律意識;開放意識、國家意識、全球意識;人本意識、生命意識、發展意識;質量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等等。
3.良好個性品質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塑造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個性心理品質是學生人格特征的集中體現,它集中體現在動機、興趣、愛好、需要;態度、理想、信念、世界觀等方面。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課程,應滿足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整個成長需要。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應努力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和發展動力,培養勤于動手、樂于探究的興趣,形成終身學習的愿望,樹立與時代發展需要相適應的積極理想和正確信念,并在確立正確價值觀的基礎上,努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綜合實踐活動情意目標達成中應注意的問題
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情意領域目標具有強烈的體驗性、內隱性特征,它關乎學生發展的方向和學生個體的精神品質。在實施過程中,情意領域目標的達成要注意如下幾點。
1.以提高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整體認識為基礎
“無知的實踐”是不可能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的。注重認知與情感的互動,是達成情意領域目標的基石。盡管情意領域的目標具有強烈的體驗性特征,但情感體驗不僅僅是指簡單的經歷和感受,而應該以認知為基礎。在實施過程中,務必結合具體的活動主題,引導學生對問題形成基本的認識甚至正確的看法。
2.經歷完整的實踐過程,引導學生深度體驗,提升感悟
情感體驗是在活動過程中實現的,沒有過程,便沒有情感體驗。要實現綜合實踐活動的情意領域目標,首先必須保證讓所有學生經歷完整的主題實踐過程,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深度體驗。其次,引導學生及時總結、反思,積累感受,提升感悟。防止情感體驗的表層化、虛假化。
3.關注實踐過程的細節,發揮評價的導引功能和激勵功能
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際,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并關注實踐過程中的細節,積累學生的經驗。同時,通過實施發展性評價,引導學生獲得成就體驗。
綜合實踐活動實施中課程目標的三個問題----課程目標解析(五)
松散的知識形不成智慧,零散的技藝構不成能力。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在課程目標上,要充分體現課程的綜合性和整體性,立足于提升學生的綜合學力,體現課程目標的整體性、可持續性,以及對學生發展過程影響的充分性。常態有效地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必須關注本課程的目標問題。五年多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驗表明,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中,比較普遍地存在著課程目標的隨意性與模糊性、非連續性與非可持續性、表層化與經驗化等局限。我覺得,要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性,切實發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展價值,需要在實施過程中妥善解決課程目標的三個問題。
一、克服課程目標的隨意性與模糊性,力求課程目標明晰化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許多指導教師在指導方案中,將“課程目標”確定為“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豐富學生的經驗,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等。至于這些目標達到何種程度、可分解為哪些具體子目標、在不同學段或不同年級達到哪些具體要求、在不同活動階段實現哪些目標等問題,一概沒有清晰的表述。這說明在具體活動主題的實施過程中,課程目標存在著隨意性與模糊性的問題。課程目標的隨意性和模糊性,往往表現為缺乏可操作的行為目標,可情景化的個別化的目標,缺乏對活動主題的目標的具體預設以及目標規劃,任務感和方向感不強,缺乏對目標的質性的具體設計。
課程目標的隨意性與模糊性,直接影響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影響主題實踐活動的發展價值?;顒又黝}的目標不清晰,或者比較隨意、模糊,容易導致實踐主題活動過程的隨意性,使得教師在指導過程及學生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缺乏方向感。
隨意的、模糊的課程目標,往往是過分地強調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開放性和生成性導致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開放性和生成性,但這并不等于課程目標是隨意的、模糊的和不清晰的。開放性和生成性并不等于沒有目標的規范和預設。從課程目標的角度看,生成性是指對預設目標的創造性實現,是對預設目標的動態實施、有效拓展,是將預設的公共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個人知識,是預設課程目標的情景化、個別化達成的過程,是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一般性目標在特定活動主題中具體化的過程。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課程目標的設計與達成,實質是目標預設與目標生成的關系問題。目標預設是對主題活動對學生發展作用的一種期待,是一種規劃,目標生成是預設目標情景化、活動化。如果缺少了必要的目標預設,是難以達成目標生成的。目標生成并不等于目標的隨意性和模糊化。
因此,中小學在校本化開發綜合實踐活動,以及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主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目標意識,要盡可能根據具體的活動主題,設計清晰的活動目標。具體地說,要有具體的可操作的階段性的活動任務和行動目標。比如,要求學生對某種現象或問題展開調查活動,就應該要求學生明確調查的具體目的,包括:設計一份簡要的調查問卷、明確調查對象的數量、通過調查了解問題的哪些具體內容、調查結束后用一到兩種統計方法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得出一種以上的調查結論。這些具體要求,就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行為目標。依此類推,對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每一種核心的活動方式都應該提出相應的具體目標,從而達到目標的具體化。不能僅僅提出:通過調查活動,嘗試進行調查研究。否則就會出現目標模糊的局限。
二、克服課程目標的非連續性與非可持續性,追求課程目標結構化
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缺少內在的知識序列和邏輯聯系,人們往往忽略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連續性、整體性和對學生發展影響的可持續性,課程目標松散、分散,各種活動主題之間、各年段或各年級之間活動主題的目標之間缺乏連續性,從而導致在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實施中缺乏結構化的課程目標,以及對學生發展影響的可持續性。課程目標的零散、分散、非連續性,容易消解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影響力和發展力,容易使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停留在“學生興趣”取向的層面和“學校應景”的狀況。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其倡導實踐學習、活動作業,引導學生通過理性活動反思個人經驗,內化“公共知識”,提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盡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學生的興趣,但它并不是完全由學生的興趣來決定的一門課程,而是需要學校有效規劃、教師有效預設與引導的一種課程。如果它的課程目標缺乏體系化的規劃與預設,僅僅表現為學生的“臨場發揮”,是不利于綜合實踐活動對學生發展影響的可持續性的。
要克服實施層面綜合實踐活動目標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需要學校在制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時,對不同年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予以整體規劃和初步預設。學校在目標規劃與設計的過程中,對不同年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設計既要體現基礎性目標,又要有所側重、有所選擇,注重目標的連續性、層次性和整個學段目標的整體性(學校在校本開發學校層面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時,可參考我在前面幾篇短文中所涉及的目標維度)。同時,盡可能將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所規定的基本目標由“普遍性取向”走向校本化的“行為取向”和“表現性取向”的具體發展目標,并充分體現學校的教育理念和辦學理念,努力形成學校特色。
三、克服課程目標的表層化與經驗化,提高課程目標的發展力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經驗取向的課程,它強調豐富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強調實踐學習,注重重組和提升學生的經驗。但這種“經驗”如果僅僅是一些生活事件、情景細節、簡單外化動作的集合,那么,綜合實踐活動對學生發展的影響就極易導致表層化和簡單經驗化的局限,目前實驗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現狀已經呈現出這種傾向。
為什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和課程實施中會呈現出這種表層化和經驗化的局限?我覺得主要原因是缺少了實施過程中對“經驗的改造與改組”,缺少了對經驗的發展意義的提升。杜威曾經指出,經驗對學生的生長意義實現具有兩個重要的前提條件:一是理性對經驗的參與和經驗之后的反思。其實質是要求學生在經歷、體驗的過程中認識的深化,即從感性經驗轉化到理性經驗,是對零散的、情景化和個別化的經驗的深化過程,通過深化過程達到“個人知識”的層面,杜威把這一過程稱為“經驗的改造與改組”。二是區分“教育性經驗”和“反教育性經驗”。杜威認為并不是所有的經驗都具有正向的生長意義,在學生的經驗的改造與改組過程中,學校的作用就在于對社會環境和學生經驗進行“凈化、選擇和平衡”。
我覺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如果為了經驗而經驗,是無意義的、無價值的、表層的。因此,當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需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目標的設計與實施因發揮學生理性思維和反思活動的作用。在實施過程中,要有計劃、有目的的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品質;二是有低年段到高年段逐步提出對經驗加工的深度要求和技術理性要求,不能僅僅停留在“做一做”、“看一看”、“過一過”的層面。三是加強對學生進行基本的問題解決的科學方法引導,增強問題解決過程和程序的規范性。